發展事業就像是在登山,只是當你一步步往上,以為就要接近頂峰時,眼前出現的會不會是愈來愈平坦的高原?又或者,可能會是一不小心就會跌落谷底的懸崖?
營收頻創新高,股價卻一路走低
過去多年來,即便面臨不景氣,台灣網路購物市場還是持續成長,而最顯著的代表就是營收幾乎每個月都改寫同期新高的PChome和momo兩家電子商務公司。但也值得玩味的是,當電商平台的業績愈好,股價卻反而像溜滑梯般一路往下,其中身為電商龍頭指標的PChome,近兩個月跌幅更將近有4成之多,也寫下過去27個月以來的新低。
細看PChome財報,雖然營收持續成長,過去一年卻已經鮮少看到單月營收年增幅度有超過20%的表現,不過大致還是可以維持在10%左右水準,穩步向上,只是如果再更進一步看獲利,則顯然和營收不同調。
不只是PChome,另外包括momo、商店街等電商相關類股在過去幾個月以來的股價表現一樣不好看;還有今年才上市的創業家兄弟和夠麻吉的狀況也都相當慘烈,幾乎沒有蜜月期可言,可以說在上市當天,就是股價的最高點。
雖然資本市場的變動有很多複雜的因素,但大幅度且全面性的下跌,一定程度上還是反映出產業基本面問題。而更令人擔心的是,資本市場的反應恐怕還不是對於台灣電商平台未來發展性的唯一警訊。整體來看,在營收不斷成長的背後,至少埋伏了3大危機。
危機一:原生行動平台快速崛起
第一是來自行動市場的突襲。行動化的發展其實已經有5、6年時間,但台灣不論大平台還是小電商,大多是到這1、2年才真正跟上行動化的趨勢,而這一點,也讓外來者找到切入的契機。
最顯著的案例就是上線僅一年,年化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成交金額)已經上看18億美元(約合新台幣580億元)的蝦皮拍賣;還有成立4年的旋轉拍賣,近來也宣布其平台商品數已經突破5500萬件。對台灣的電商平台來說,近來感受到最深也最直接的威脅,就是來自這些行動電商平台的崛起。
「業績灌水」、「補貼撐不久」是許多電商業者看到蝦皮業績的第一個反應。不可否認,蝦皮沒有財報沒有公開,一切都是他們說了算,無從證實真假,而且在商業模式獲得證實之前,也的確沒有人敢保證蝦皮最終會成功。
然而,在中國燒錢不手軟的京東商城當年就是抱著高額虧損登上了美國那斯達克,至今仍穩居中國第二大電商的位置;在台灣,我們也看過露天拍賣當年是如何用免費手段扳倒雅虎拍賣,那今天看待蝦皮又怎麼能以「只是灌水」一語帶過?
實際上,運費補貼也確實讓蝦皮在短時間內知名度大開,並且達到快速集客的效果。即便扣除運費補貼這個因素不看,相較於部分台灣電商平台至今仍忽視行動的威力,原生於行動的蝦皮顯然也更能抓到行動世代「隨拍即賣」、即時通訊等需求。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蝦皮也在培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而習慣一旦養成,威力總是很驚人。就像旋轉拍賣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翊偉說的,他們的用戶都是跟著他們一起成長,所以當原本的年輕用戶長大後,需要買車、買房,第一個想到的也會是旋轉拍賣。
而不論是從超商業者、品牌電商業者,還是物流業者,乃至於你周遭的人口中,其實都不難察覺,蝦皮的補貼絕非只是虛晃一招,而是真正燒出使用量來。還有更值得電商平台業者憂心的是,蝦皮搶走的不只是需求端的消費者,還有供給端的商家。
現在蝦皮拍賣上除了個人賣家,包括東京著衣、86小鋪等,許多中、大型品牌電商也開始陸續進駐。其中,東京著衣董事長凃靜婷表示,她們看中的是蝦皮可以為他們在行動市場找到新客群的機會;而86小舖總經理王閔麒則除了看好蝦皮的流量,同時也希望可以借重蝦皮在東南亞七國的布局,順勢南進。
而這波原生行動電商的崛起,還遠不只有台灣常見的蝦皮拍賣和旋轉拍賣或KKTOWN,同時在中國,有阿里巴巴旗下的閒魚;日本則除了有樂天旗下樂趣買(Rakuma),還有更火紅的mericari等等。市場猜測,原生行動拍賣平台大量且快速的崛起,恐怕都對露天在香港申請上市的估值造成了影響,也可能是露天必須忍痛做下暫緩上市決定的原因之一。
回想PC轉換到行動這條路上,不論軟體或硬體,台灣真正吃到甜美果實的人不多,但敗仗倒是已經吃得不少。當電商平台面對行動化,又將走向什麼樣的命運?
張貼留言